close

  岷縣地震災區兒童快樂上學。蒲麻鎮弔溝村群眾在建房。秦許鄉寧壩村群眾在收穫黃芪。永星村農民潘銀芳對新生活充滿了憧憬。
  10月29日,是岷縣、漳縣震後100天的日子。海拔2700多米的拉路、永星、永光、馬家溝等村社早晚氣溫不足3℃。這裡降雨多,霜期長,是典型的高寒陰濕山區,也是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。
  鱗次櫛比的梯田裡,群眾正忙著採挖中藥材,剛挖出的黨參、黃芪、當歸散髮著淡淡的清香,喜悅洋溢在鄉親們的臉上。
  學會堅強,告別悲慟重建家園
  永光村四社村民褚懷德是村小學的代課教師,三個月前的那場災難,瞬間奪走了他的老伴、兒子和兒媳。新學期開學,他的3個孫子受慈善機構的資助去北京上學。很多個夜晚,褚懷德都會做夢,有時夢見兒子,有時夢見老伴在廚房裡做飯……褚老師所帶的三年級學生只有42人,孩子們一個個聰明伶俐。“眼淚都流幹了。我必須堅強起來,生活還是得過,我的學生們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,是我最大的心愿。”褚懷德說。
  幾場秋雨過後,災區氣溫日漸轉涼。鄉村道路上,農用三輪車來回穿行著,農民們紛紛拿著各種農具趕往自家地里。眼下,正值中藥材收穫季節。連日來,永星村三社村民包耀輝忙著挖藥材,災難奪走了妻子,由於一個人忙不過來,只好雇了4個勞力。包耀輝說:“已經過百日了,現在正規划著在原來的房址建新房,3個孩子還在,家不能散!”
  在永星村三社,正在田間忙碌的村民包孝才告訴記者,天災無情人有情,災難發生後,源源不斷的救援物資送到了災區,使他們的災後生活很快得到了保障。災後,包孝才對生活也有了新的認識。他認為,災難讓人們彼此間多了關愛、多了溫暖。現在,村民的很多習慣正悄悄發生著變化:學習文化的人多了,鄰裡間互相幫助的多了。
  走出陰霾,新的希望在書聲中綻放
  “7·22”地震中,岷縣災區共有230所學校不同受災,1.5萬中小學生生活、學習因災受到影響。走進梅川鎮車路小學,下課的孩子們穿著整潔的衣服在操場上追逐嬉戲,不時傳來陣陣笑聲。26歲的年輕校長李想林說:“和孩子們,我們說得最多的就是堅強。看到孩子們逐漸擺脫陰影和恐懼,恢復正常心理狀態,集中精力上課,我心裡很安慰。”
  而在紅店小學教學樓舊址上,一字排開的帳篷教室前,月季花、玫瑰花競相開放,鮮艷欲滴。“地震摧毀了我們的校舍,但摧毀不了我們的夢想,帳篷教室雖然簡陋,但很溫暖,我們與全國人民心手相連,我們不孤單……”校園圍牆上醒目的黑板報和七彩粉筆勾勒出的笑臉圖案告訴我們,這裡的孩子已經走出陰霾,新的希望在朗朗書聲中綻放。
  據瞭解,災後該縣及時維修受損校舍、搭建板房學校、帳篷學校,全力以赴保障受災學校師生正常學習和生活。截至目前,全縣所有受災學校已全部提前取暖,災區學生心理干預治療有序推進。
  災難遠去,有愛的冬天不會寒冷
  一個多月前,梅川鎮永光村四社68歲的李改花老人成了遠近聞名的“明星人物”,李克強總理走進她的帳篷,拉著她的手親切慰問,描繪鄉親們的未來生活。地震中李改花失去了兒子、兒媳及兩個孫子,災後老人一度失去活下去的勇氣。如今,在岷縣民政局工作人員的幫助下,老人在女兒家的帳篷旁搭起了棉帳篷,生起了爐子。
  李改花說,“從今年8月6日至明年2月5日,政府每個月給我發600元的過渡期救助金。而且還給我送來了棉衣、棉被、爐子、電熱毯、米、油等一些過冬的物資。你看,棉帳篷外還增加了保暖層。政府想得周到,過冬沒問題。我心裡踏實多了。”
  據瞭解,岷縣為確保災區群眾安全溫暖過冬,縣上根據受災戶實際,分不同類型,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,通過在房屋內搭建帳篷、盤火炕、架火爐、用電熱毯、投親靠友等方式,全力確保受災群眾有住處、有火爐、有煤炭、有棉衣被、有麵粉,並對全縣18個鄉鎮的65525名“三無”、“三孤”對象,開展了為期6個月的過渡期救助,目前,過渡期前兩個月救助資金已全部發放到戶。同時,按照每戶1套火爐補助220元計算,為24655戶群眾發放火爐購置資金542.41萬元。
  災難已經遠去,重建正在進行。10月30日,記者見到了正帶著幹部在受災最嚴重的永星、永光村為棉帳篷鋪設麥草,加強保溫效果的梅川鎮黨委書記周龍平。他告訴記者,目前,全鎮通過帳篷安置、投親靠友、鄰裡相幫等方式,讓受災群眾全部住進了溫暖舒適的棉帳篷。同時,岷縣在梅川鎮、禾馱鄉等鄉鎮設立了以機磚、水泥、鋼材供應為主的建材物資直供點25個,供應米、面、油、日用品和生產物資的便民服務點20個,設立煤炭購銷點16個,基本滿足了災區群眾基本生活需求。
  文/圖 本報通訊員 白文科 記者 杜斌  (原標題:走出陰霾,有愛的冬天不會寒冷 ——岷縣地震災區百日見聞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g82wgsyd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